English

文艺评论应形成“合力”

1998-08-13 来源:光明日报 缪俊杰 我有话说

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同志坐在一起,常发出浩叹:评论工作越来越难做、评论文章越来越不好写了。一句话:“难”。我感到,在改革开放、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,文艺工作者应该形成一种“合力”,才能把评论搞好,真正发挥评论在文艺事业中的作用。

我所说的“合力”,大致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:

一、作家、评论家和出版家的“合力”。

文艺评论研究、评论对象是文艺作品。评论必须建立在文艺创作繁荣的基础上。所以,发展文艺评论,首先应该繁荣文艺创作。没有作家创作的积极性,没有优秀的作品出现,侈谈评论有何益!评论家应该尊重、感谢作家为我们提供了评论的客体,评论家不能“自我感觉良好”,站在作家之上“指手划脚”。反过来说,作家也应该感谢评论家的支持与帮助。一部作品问世了,评论家进行研究、宣传、评点,甚至批评,对于扩大作品的社会影响,使读者(特别是一般文学爱好者)对作品有较全面的了解,是有好处的。评论工作对一部作品的“接受效应”,是有帮助的,这也不应抹煞。至于出版家,无论对创作或评论,都应取不可或缺的态度。作家、评论家和出版家,是个“金三角”关系,不可或缺。但是三者之间,特别是作家与评论家之间也常有矛盾,甚至互相攻讦,对簿公堂。我觉得,因文字而打官司的事间或难免,但也不可太多。动辄上法院也并非好事。现在提倡法制,有些事需要借助法律才能“讨个说法”。“实现公道”,就应该借助甚至依靠法律手段。但是,对于大多数“文字纠纷”来说,还是打“笔墨官司”为好,大家都可以写文章,阐述自己的观点,讲各自的道理。在大环境平等的基础上,应该相信“真理愈辩愈明”。所以我赞成,作家、评论家和出版家之间要有更多的理解、更多的互相支持,形成一种“合力”。

二、传统、当代和国外理论的“合力”。

文艺理论研究、文艺批评,正像其它意识形态一样,很难割断历史的传统,但又必须有所创造。刘勰曾经用“通”、“变”两个字来阐述传统与发展的关系。他说:“文律运周,日新其业。变则可久,通则不乏。”(《文心雕龙·通变》)文学事业是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的。只有重视发展,才能使文学持久;同时也要重视传统,才不至于贫乏。因此,我们要发展文艺批评,既要坚持传统,又要重视发展,还要注意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。现在文艺评论界之所以有一些“隔膜”,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传统、当代和国外的理论上缺乏“沟通”。有的固守传统,有的只见当前,有的重外拒内,三者之间各执一端,互不沟通,从理论上的“隔膜”到实践上的排斥。我认为,要发展健全的文艺评论,就要重视理论上的沟通,互补。因此,传统、当代和国外三种理论思维模式之间也应形成一种“合力”。

三、老中青评论家之间的“合力”。

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,文艺评论队伍也是如此。新的一代评论家成长起来了,他们正在文艺评论事业中发挥骨干的作用。但文艺评论的队伍也很难用年龄来划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活跃程度。应该说,当今理论评论队伍中,老、中、青都还在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。各有各的长处,各有各的弱点。作为评论家个人来说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。但作为评论事业来说,老、中、青评论家应该互相学习、互相支持、取长补短、各尽其能,形成评论家队伍的“合力”。

刘勰认为:文艺批评历来有“三病”:一是贵古贱今;二是崇己抑人;三是信伪迷真。我们今天的文艺批评也难免还有这几种毛病。现在应该是好好克服这些毛病的时候了,因此,我想到了这三个“合力”。

(作者系《人民日报》原文艺部副主任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